:::
嚴亮晴 - 學務處 | 2025-10-22 | 點閱數: 291

依教育局公文南市教安(二)字第 1141466950 號: 請學校提醒鼓勵學生穿著長袖衣褲,並加強宣導自主量測體溫,落實個人健康自主管理,並請家長主動關心子女身體健康,出門上學前應量測體溫,配合每日登載於家庭聯络簿,到校後由導師查檢,學生如有發燒或身體不適情形,請就醫並在家休息落實生病不上課;就醫後請回報學校診斷結果。

請各班配合執行防疫措施如下:

一、學生到校前(由家長配合)

1.家長應主動關心子女身體狀況。
2.每日出門上學前,家長須為孩子量測體溫。
3.將體溫與身體狀況登記於家庭聯絡簿(或指定紀錄欄)。

二、學生到校後(由導師執行查核)

1.導師依據聯絡簿紀錄進行體溫查檢與確認:檢查學生是否已由家長填寫體溫,口頭詢問學生身體狀況(有無頭痛、倦怠、紅疹等)。
2.若發現下列情況,立即處理:
  體溫≧37.5°C 或有身體不適 →🔹 立即通報健康中心🔹 安排學生至健康中心休息並通知家長接回
3.導師記錄異常名單,並協助衛生組或學務處進行每日健康追蹤。

三、學生請假與就醫後(由家長與導師配合)

1.若學生因身體不適請假,導師需提醒家長:應儘速帶學生就醫並在家休息,落實「生病不上課」原則。
2.家長就醫後須回報學校診斷結果,導師彙整後向學務處通報。https://www.sinses.tn.edu.tw/modules/tadnews/index.php?nsn=8618

四、導師宣導與督導事項

1.每日晨間提醒學生:可穿著長袖衣褲上學、使用防蚊液、注意防蚊措施。
2.向學生與家長持續宣導自主健康管理的重要性。

 

(一)疾病介紹

1.病媒:登革熱是一種藉病媒蚊(埃及斑蚊及白線斑蚊)傳播,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

2.傳播方式:登革熱不會由人直接傳染給人,而是人被帶有登革病毒的病媒蚊叮咬後,經過 3 至 14 天的潛伏期後開始發病。

3.發病症狀:登革熱典型的症狀有高燒(≧38℃)、頭痛、腹瀉、嘔吐、噁心、後眼窩痛、肌肉、關節痛及出疹等現象。

4.抵抗力:登革病毒依據血清型的不同共分四種型別,第一次感染某種型別之登革病毒後,身體對該型病毒具終身免疫力,後續如再感染其他型別的登革病毒,將有機會導致嚴重出血或嚴重器官損傷的登革熱重症。

5.防治:登革熱的病媒蚊對於叮咬對象並無選擇性,一旦病毒進入社區,且環境中存有病媒蚊孳生源,就有登革熱流行的可能,所以平時應每週巡視校園內外有無積水容器,因蚊子的卵在乾燥的環境下可存活長達一年,所以每週至少 1 次清除及刷洗積水容器是防治登革熱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二)感染後注意事項

1.登革熱屬於第二類法定傳染病,衛生局依傳染病防治法及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頒訂的傳染病防治工作指引,須迅速針對確診者的週圍環境進行疫情調查、孳生源檢查及清除,必要時輔以化學防治噴藥,以控制並避免疫情在社區擴散。

2.登革熱在出現症狀的前一天至後五天是可感染期,病人血液中存在登革病毒,如果此時被病媒蚊叮到,這隻蚊子就會帶有病毒,當牠再叮咬其他人時,會使另一人受到感染,所以請確診者在可傳染期間,在家休息或在醫院治療,減少外出,並應穿著淺色長袖衣褲或於身體裸露部位塗抹衛生福利部核可的防蚊藥劑(蚊蟲忌避劑),睡覺時可掛蚊帳避免蚊子叮咬。

3.重要提醒!感染過登革熱後,每年於疫情流行期間出入疫情流行區/國家,更需要注意防範病媒蚊叮咬,避免二次感染導致登革重症發生,危害生命健康。